0%

我在四月初和五月中出门到几个城市转了圈。目前不需要为任何公司上班,所以时间上较为自由,出门也就不需要特意凑假期或赶时间。四月初的那 8 天见了 15 位朋友,顿顿不落,老朋友仍然热情,新朋友完全信任,让我感觉很好,有少数朋友把我写到了他的回顾文章里,也挺有意思。出远门在其他地方跑来跑去这事儿于我并不常见,对旅游和景点毫无兴趣,如果我要去某个地方,它一定要有稀缺性:想见的人、好吃的东西、难得的经历。繁华或质朴,高楼与山海,世间千千万可复刻的静物,没什么意思。只有那些灵动的、跳跃的、难以预测的、构筑美好的人或氛围,才能让我有动力。

这两次出门的核心都是见朋友,有些许久未见,有些从未谋面,有些见过之后还想再见。之前提过线下面基是发展朋友关系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是对神交的朋友而言。对于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我仍然争取低频次的碰面机会,即使这个朋友熟悉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任何文字随时随地打个视频,也无法完全替代坐下来面对面聊天,尤其是一些他自己不太舒服但也不算严重的事情,若不是当面被勾起被「压迫」着聊起来,他不会主动提。见面了当然唠唠家常,互通工作、感情、健康近况,有时候我会穿插着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最近有什么焦虑的事情吗?」问这个问题就是单纯想了解朋友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或者说,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诚实回答,反应了他当前状态的下限。我这个年龄的人朋友也大都在 30 岁附近,脱离少不经事的阶段没几年但也没太多的物质和精神积累,迷茫、无助、焦虑、认命是常态。不是说我会帮助、指点他们,他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我也无法解决,即使少数抉择场景我看到了最优解,也极不愿意干说服别人的事,爹味十足又效果不大。我的这份关心非常简单:确认朋友对自己的小环境并未失控;焦虑拿出来讲讲有人能给一点点理解和支持,在深层意识里可能就不那么孤单。「孤单并不发生在一个人喝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手术这些屁大点儿的事情上,而是关键问题上的无人回应」。

不安全感与均值回归

最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好,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脱离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应该所有从业者都感觉到丝丝凉意,对应到个体心态上就是强烈的不安全感。我的朋友们还是本行业的占多数,总归会聊到工作和公司上,普遍存在对岗位和收入的担忧,害怕裁员害怕找不到工作。磊神描述这个形势用词「均值回归」,挺精准的。我不记得自己在什么时间点意识到自己是吃了互联网增长红利的人,辛苦归辛苦,相对于其他行业,这里对认真做事的人和不认真做事的人都提供了与辛苦程度不成正比的回报。互联网行业不是不行了,而是前面几年太行了,现在稍微往正常方向回了点,并且仍然处于「收获离谱地高于付出的努力」区间里。

阅读全文 »

刚刚从第一次新冠感染中康复过来。本以为我这样每天躲在家里不出门的人可以争取苟到春节后再感染,没想到中招如此之快而且不知道是什么途径,2022 年的最后一周完全送给奥密克戎。看到不止一位朋友表示这是他过去三年最有希望的时刻,因为各方面节奏的确定性将要回归了,颇为感慨。我也终于不需要再看到 timeline 上的某些爹味制造机对一件明明拥有 100% 确定性的事情(清零不可持续)争来争去发表真知灼见,没有人可以阻挡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

老朋友们

今年跑了几次外地参加老朋友的婚礼,主要目的还是见一下人。我自己生活状态保持稳定时对时间的感知度就会弱化,总是时不时冒出来其他人这样的时刻则会毫不留情地提醒:你对其他人保留的印象已经是好几年前了,你也快三十了。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郑老师悄摸摸约我出来跟我讲她将要离开上海,尽管我嘴上提醒「你要确定你考虑清楚了」,实际上心里知道这就是她的性格会做的事情。好好拥抱,送别。今年在郑老师婚礼上看到了花样整活,我和另外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冒出来那句:这就是郑老师会做出来的事情,不愧是你.jpg。新娘母亲一首歌才唱了几句,郑老师还没哭,我在台下泪流满面了,靠。我扭头时看到郑老师沉浸的表情和眼神,回想起她持续带给我的外显的真实感:真的不知所措,真的难过,真的勇敢,真的用心。对操蛋的世界保持这样的真实感需要坚韧的内心以及超强的自我消解能力,我自己做不到,觉得烦人的时候就跑路离得远远的,而郑老师一如既往地可以。所以我是被郑老师牛逼哭的。

阅读全文 »

这个博客《20xx年的一些记录》年终总结系列从 2017 年写到 2020 年,2021 年的不准备专门写了。现在三月份当然也可以做总结,「年度」只是人为划定的区间,时间节点并不真正影响客观世界的运行,我下午打开手机把去年到今天的所有日历事件都看了一遍,的确没有太多值得写的,所以在这篇阶段性总结里捎带聊一下。主要还是记录我当前的状态和想法。

2021 是一个十年节点

2011 年 9 月我来上海读大学,清晰地记得具体开学日期是 11 号,因为是 9.11 事件十周年。说起来我前后五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是最广泛接受普世价值的中国年轻一代,往前十年的 2001 和现在的 2022,不少人会为类似 9.11 的事情拍手称快,仅仅因为它伤害到了一个自己臆想中的敌人。这一代经历过古典互联网用过拨号上网、进过聊天室、论坛跟过帖、粉过作业本、探寻过贾君鹏,也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过程,网络更大规模的普及没有催生更现代更积极的社会环境和人类文明,反而倒退成狭隘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盛行,以至于「这他妈也行?」成为了日常感叹,能读能写长文字都成为罕见。也许人类群体的基本面本就如此,而互联网只是把这个基本面暴露得越来越彻底。

我日常没有仪式感,但在十年的节点上还是尝试安排了点活动。六月的时候喊了上海和周边的一些高中同学来一起聚了顿,靠大家给我面子,一个大桌勉强坐下,有不少同学我多年未见也未联系,毕业十年后再细聊起现在做的事情各自有趣。十几岁时展现出的性格大概率会伴随人的一生,和老同学们聊天可以明显看到他们高中时的影子,当然我自己也是。

阅读全文 »

之前有几篇博客提到我思考问题和做决策时会考虑可能的风险,以及为了规避风险而对当前状态做调整并付出不小的成本。这篇详细讲一下我对各方面风险的认识和处理措施。

部分内容参考了某财经邮件组的推送,雨夜漫步大祭司传递的观点在我看来不全是对的,但在风险管理这种需要亲自下场挨揍和用经验举一反三的问题上,大祭司的提醒相当有价值。

指导原则:

  1. 避险第一,脱险第二,救险第三。
  2. 时刻对周围的基础设施、应急能力、专业程度保持怀疑,对身边人的安全意识最小信任。避免因为习惯性的安稳局面忽略概率性的潜在风险。
阅读全文 »

我买东西是比较典型的理工男风:实用为主,解决问题,挑选可承受价格内最合适的。这里总结几个沉淀下来持续在我身边使用多年、又让我觉得很好用值得推荐的东西,有些只适合专业人士。没有返利链接,大家对照自己需求看,想买去找正经店铺就行。

净水器

我在用的是 2015 年小米首款净水器,双十一时 1300 买的,一直用到现在,当然中间换过若干次滤芯,净水器的成本也主要在滤芯上,一年需要大几百。

小米把 RO 净水器做到这个低价,当时只是买一个试试看的心态,后面发现挺好用。现在我认为只要厨房有空间,每个家庭都应该配备一个净水器,哪怕你和我一样租房住,也可以把净水器一直带着走,因为吃喝的东西是直接进入到体内的(同性质的还有空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直接又长久。自来水的水质往往只在及格水平,RO 反渗透过滤理论上能在纳米级别过滤掉细菌和病毒,达到直饮水标准。我通常是从净水器接到热水壶里烧开后再喝,因为尽管净化后很干净,但水龙头、出水管道、残留水没法确保无菌。喝惯了净化水后,偶尔在外面喝到直接烧的自来水,能很明显尝到自来水的涩味。

阅读全文 »

刚才在目录页翻了下前面三年的年终总结都蛮准时,这次拖沓了一个月的确是时间没有安排开。12 月中在娄山关路快速确定新住处就急匆匆搬了家,随即入职,之后本就捉襟见肘的个人时间被收拾东西、检修屋子占满,另一方面,这种把自己记忆翻来覆去、正面与自己的对话的事情没有恰当的情绪状态配合是不行的。只要标题和提纲写在 2020 年,那这篇文章就属于 2020 年,你懂我意思伐?有位推友说跨年时的年终总结很有仪式感,的确简单几句话是仪式感,但正儿八经写长文字是有效又有趣的记录和回顾。这也是为什么仪式感接近 0 的我会严肃认真地去做这件事,留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远比在人为划定的时间节点轻轻松松讲几句话重要。

干了些什么

春节

春节的时候按惯例没有回家,也幸好没有回,谁能想到 2020 年的路途不仅劳累还格外凶险。春节是每年难得的休整机会,我并不希望把这样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亲戚上。每年春节都和生日挨得近,过年也意味着长一岁,生日那天我吃完饭,抹了一口大油嘴,瘫坐在椅子上一通乱想,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冒上来了,混杂着抗拒、扭捏、紧张、急迫、怅然:啊!怎么就 26 周岁了呢,那些自己 17 岁时觉得 20 岁应该做到的事,21 岁大学毕业时觉得自己 25 岁应该做到的事情,做成了哪些?毕业 4 年多,一个大轮回又过去了,社会人的 4 年有比学生时代的 4 年更有意义吗?

阅读全文 »

  1. 我的朋友 80% 是路人网友发展过来的。同学、同事、亲戚这类属于「无法预先选择」的被动关系,能筛出来和我成为朋友的比例极低。这与我自己的倾向有关,我希望朋友能给我带来新鲜感、不同的视野、其他领域的输出。

  2. 我有着与大量(300+)陌生网友深入接触的经验,从未想过要用谎言和伪装出来的人设吸引别人。如果目的真的是交朋友,善良和真诚是最有效的(异性之间的吸引本质是性吸引力,颜值对异性很有效但我没有,就不谈了)。也遇到过很多我单向感兴趣然后使了些劲仍然聊不顺的人,只能继续点赞之交。

  3. 由于管理过师范大学的网络社区,我有着大量识别低级饥渴男的经验。先追溯发帖纪录,然后看关注的人和话题,再分析发言的语气和用词。「体面程度」可以高准确度地预判对方善恶,简单来说,你与其他陌生人开启对话通常存在目的,如果这个人真实站在面前你会如何组织语言?任何一个有基础涵养的人都会避免让对方误解和不适,严重突破大众分寸感就是体面程度不及格。

  4. 线下面基是发展朋友关系极其重要的一环,见面不一定能升华关系,但能和我保持长久关系的朋友 95% 都是见过面的。见面意味着:对方不是害怕暴露活体身份的人;对方愿意为你花时间;你们有一段时间相互观察和提问。我与新认识的人见面会重点注意:讲话时的动作和表情;聊天过程中上下文的衔接和话题把控;对方不涉及隐私的生活习惯和工作内容;对我的探索欲望和我探索 Ta 时的反应。网络上给其他人看的通常只有文字和图片,只要多花时间是可以练习地比较得体没有漏洞的。但绝大多数人难以在面对面时表演地很彻底,抓住细节并适当引导话题,摸清楚他们的目的和聚焦点并不难。

  5. 几个常见的不正常心智:观念极端化(尤其是涉及暴力伤害的)、情绪高度不稳定(自我和他人都无法安抚)、共情能力低(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毫无恻隐之心)、过度泛化的自恋(不讲道理不认为其他人会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这样的成年人大概率是病人,一旦识别出来别招惹别继续接近,不需要你拯救,慢慢淡化关系。

  6. 别说朋友,就是夫妻之间都需要分寸感,分寸感好的人大概率是值得交流的人。能体现分寸感的地方太多了没法细细讲,有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确认对方是否越界:如果你觉得自己分寸感还行,那么把你换到对方的场景里,哪些事情你一定不会做?哪些话你一定不会说?如果你有自己认可的做事得体的前辈,想想他可能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你把这件事的经过详细写下来投稿到微博情感博主那,评论里的人会怎么杠对方或杠你?自我博弈一遍,得出「最优解」「不够妥当但也能接受的解」「明显的错误答案」,再看看对方的行为在哪个区间里。

    分寸感不是一票否决,偶尔处理不好没关系,也可以友善又严肃地提醒对方,但日常大规模越界是一定要警惕的。把你当朋友的人一定会尊重你,因为不尊重有极大的关系丢失风险,失去朋友无论是情绪上的难过还是利益上的损失,都不划算。

  7. 搞黄色实在太正常了,前提是:大家都愿意(不要强行带上放不开的人);大家对性的认知是科学的、合理的。我有个「小火车呜呜呜」群就是一波都很熟悉的人经常在里面输出虎狼之词。但又回到分寸感的问题上,有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绝对不会做:对非单身朋友性暗示;未经允许将私密对话转述给其他人。

  8. 自我保护:没见过面或者只见过一面的,尽量避免提供隐私信息,除非你对自己的预判能力很自信;比较熟悉的,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隐私信息,比如要寄东西,要合作搞个什么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其他人提供带你脸的色图;借小钱视情况,朋友间避免借大钱;大V在生活里也大概率是个充满缺点的普通人,别相信大V的人设,人品好坏与专业能力高低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

  9. 常自我纠错和归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情挨打要站直。体面的人一定会理解包容他人体面的道歉,死鸭子嘴硬很容易让别人在心里把你拉黑名单。

2019 年对于我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大概率会发生些对个人影响长远的事情,显而易见的身边一些人动作较多:两年前在年终总结里写「在一些爱或不爱的人身边醒来」的朋友已经稳定在同一个人身边醒来;又有几个人结婚;有人离开了上海,有人又回到了上海,有人准备在枫叶国买房;有人把自己脚摔骨折,有人胆结石做了手术;有人抛掉了学生气成长明显;还有人在微信上删除了我。

我自己倒还好,总体上波澜不惊。回过头算了算,13 月份在疯狂地加班赶进度,为自己的预判偏差负责,510 月又为了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提心吊胆忙个不停,所以这一年在工作上花费了远远超出正常范围的精力,工作之外的事情做得不多。晚上把一年的微博、推特、朋友圈翻了翻,还好,多源信息摄入、思考都没停,年终总结不如再回顾一下那些值得持久化下来的想法,算作交待。所以这一篇里,会有不少我直接从日常只言片语 copy 过来的内容,也有对其他人的引用。

技能点

在 2018 年的 4 月份定了下了学会游泳的目标,终于在 2019 年的第四季度达到预期。可以熟练地蛙泳了,但自由泳还不行,仍要继续练习。找了教练带入门,后来发现其实 B站上的教学视频远比教练教得好,上课手把手教回家自己看视频双管齐下。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慢热型的人,因为每次接触新的编程语言、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新的技能都是一样,开头异常艰难,摸到门道后飞速提升,比如游泳这件事我在泳池了泡了很多次才理解透什么叫「水性」。一直认为自己在任何领域都没啥天赋,一个新鲜事物中最核心的逻辑,需要有前人指点或者自己摸索很久才能悟出来。我目前所擅长的少数几个事情,全部是大量刻意练习的结果,资质平庸就只能这样靠堆时间了来做到唯手熟尔。

阅读全文 »

两年前的十月底需要换工作,发了条朋友圈把简历扔在博客上。一位大学期间见面不多但关系挺不错的朋友看到后邀请我去他公司,微信上聊了聊做的业务和目前人员缺口,决定试试看。然后很快发了 offer,很快答应,腾了一周时间租房子、搬家。不过那周正好赶上自己感冒,也没有人帮忙,一顿折腾下来身心俱疲。

为什么来

当时接到 offer 直接就答应了没有再去面其他公司,原因不复杂,面试时两个面试官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我已经嗅到了他们身上的聪明人气息,而且正好那个下午旁边办公室里聊一些技术话题热火朝天,氛围挺不错,然后再到网上搜一搜公司的几个核心人物也是老江湖,这样一圈看下来基本就足够了。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看到了聪明人,我在《我对工作和公司的一些理解》里提到的,聪明人的选择就是最简单的风向标(我不会在任何公共区域解释什么叫聪明人以避免输出让部分人不愉悦的内容)。顺带提一下,面试官与候选人的沟通过程一定不是简单地查看候选人是否符合需求,还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代表公司的形象,传递团队的气场,当候选人挑 offer 时,这很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做了些什么

阅读全文 »

和人聊到了工作的话题,对工作这件事情本身我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解,索性就都写出来。个人经历有限,只能针对常规互联网行业公司讨论。

  1. 对企业而言,生存是第一优先级,盈利是第二优先级,增长是第三优先级。社会责任、国家责任、道德约束都是顺带的。
  2. 「让你学到东西」不是优先级,刚毕业的同学千万别说「我来学习的,可以不要钱」。
  3. 求职唯一的规则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匹配甚至超过岗位要求,同时薪酬在对方接受范围内。
  4. 不要在乎那些小打小闹的所谓企业福利,中秋节的月饼、开年的红包、过生日的蛋糕,它们远不如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不拖后腿的硬件设备、尊重员工的行政手段重要。
  5. 不要在已经锦上添花的福利上得寸进尺,买了零食嫌花样少、补贴地铁不够还要报销打车通勤,这样折腾很容易让老板什么都不想给了。
  6. 判断一个公司值不值得待下去有很多种思路,比如广为流传的 事、人、钱 三要素。我个人更看重公司里的「聪明人」,聪明人大把地走了或者被新来员工稀释得比例很低了,那大概率是有问题了。聪明人的选择就是风向标。
  7. 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是属于公司的,积累的技术和口碑是自己的。但任何时候,混日子浪费的时间都是自己的。
  8. 存在这样一种人,没有在工作中创造出大的价值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比给公司带来的损失还要大。公司当然很喜欢这类人,但非常稀少。
  9. 加班应该和借钱一样,救急不救穷,而且要有借有还。
  10. 大公司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小公司有那么一点点机会做到「小而美」。
  11. 资源不够、条件有限哪里都存在。在大方向上坚持高标准,小部分稍微松懈,有灰度也有底线。
  12. 快速地从 0 到 1 能更大概率抢占到机会。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13. 老板与员工的责任、风险、回报大不一样,别指望能互相理解。找钱、找人、定方向三件事情做好了的老板就是好老板。
  14. 从职责划分上说,行政部门是最不应该把员工当做「家人」的,所以他们嘴里的「家人」往往让人感到不太对劲,商业合作关系没必要去套上这么近的亲密关系。「同学」称呼就好很多。
  15. 业务部门、行政部门、管理层对公司有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事实」相差很远是非常正常的事,而且可能都是正确的。信息不对等和屁股决定脑袋共同作用的结果。
  16. 一年经验 * 10 ≠ 十年经验,工作多年的菜鸡遍地都是。刻意去累积优势,提防舒适区。
  17. 哪一行干得好的都是人精,「鸡贼」绝对不是好的管理手段,员工们都看着的。很少有员工因为轰轰烈烈的大事离职,埋怨的都是些积少成多的小事和因为被鸡贼而缺失的被尊重感。
  18. 同时拥有对自己使命的热爱和想走就走的底气。公司不是使命,你想做的事情和希望创造的价值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