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无聊人性

过去一年我在网上常逛的社区有:微博、Twitter、V2EX、知乎。V2EX 里互联网从业者居多,偏小众,而 Twitter 中文圈因为自带门槛,活跃度不高,偏私人,特点非常明显。微博和知乎则很杂。

我玩社区的目的有两个:一些话题带来的见识和新鲜感;它们是体验、观察人性的好地方。一个社区一旦受众变广,一定趋向于成为小社会,在社会里就必然能感受到人性。从我个人经验上说,人们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行要么带有目的,要么出于人性。网络环境越来越开放(只要不涉及敏感话题),受众越来越广,但现在能在网络上好好说话的人比例极低。这篇博客用来总结我过去几年所看所想,涉及以下几个话题:什么样的言论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存在这么多不恰当发言?怎么理解和承受住网络暴力?什么是优质、正向的说话方式?

我对网络舆论的接触最早来自贴吧,刚开始和很多人一样,对于各种自己无法认同的发言很排斥,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样瞎说话的人也可以上网?作为活跃成员和管理者又不能正面怼,只能憋着,或者忍不住了上去试图讲两句道理。这种经历多了之后,我发现大多数「我无法认同」的言论都可以找到不复杂的原因解释:可能是信息不对称,比如我在这里已经待了3年而对方是一个新人很多信息和规矩不知道;可能是单纯的无聊,对方随便扯扯淡想吸引注意力;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没有跟上对方的思路,我的无知和短见蒙蔽了自己。我开始注意和总结这些现象,一方面能让自己积攒经验更容易了解到一个陌生人想传达的意图,另一方面是,如果不在逻辑上分析出原因让我知道问题不在我这里,我其实很难抵抗地住受众变广带来的压力。如果你有点粉丝,或者你管理过什么社区的话,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即使你在持续做正确的事,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也是你难以想象的。后来不带社区,就只当一个普通的吃瓜群众到处逛,这样的思维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很庆幸培养了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现在到处都有撕逼、争吵、讽刺、打脸、反转,我看到后内心都毫无波动了。

人人都有的思维误区

郑重推荐一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我手上是老的纸质版,没记错的话是一年多以前 tk 在微博上提到过,然后加到购物车趁着京东搞活动买了。用若干个睡前时间读完,内容不多,买电子版更好,可以一直带着经常翻一翻。这本书我唯一讨厌的部分是它的副标题「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我不喜欢这种带有互害情绪的东西,现在中国社会大家互害得还不够么,有问题我自己知道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让」别人去踩坑?原版是德语的,我甚至想到是不是翻译过来的时候出了偏差,于是找了个在德国上学的漂亮小姐姐咨询,然而原版德语里副标题的确就是这个意思。

书里列了 52 个常见的思维错误,举例子做分析,总结成因,提供建议。坦率地说,我觉得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比较牵强,举例不恰当,也不是每一个都能让人醍醐灌顶。我读的时候一边思考我自己有没有踏入过这个误区,一边拿笔在目录上打勾,把我曾经犯过的、正在犯的、没有想到过的问题都勾上,回过头一看也勾出了三十多个。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里面的内容可以解释至少一半的愚蠢言行,尤其是不易被察觉的那种。

举个例子,书里第一条就是「幸存偏误」,这个实在太常见了,我有条微博也提到过:

微博截图

博主干了几天客服的活后是认为中国的很多程序员水平不太行,进而认为中国云计算没有前途。然后有两条转发附和了这个观点并进入到我的信息流中。

我一看,我作为一个码农也被黑了啊,想了想还是要出来说句话。原博的逻辑是一个典型的幸存偏误:云计算提供商的用户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受众非常垂直,从业者里必定存在着刚入门那种水平很差的、水平一般的、水平很好的。这一行又讲究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服务器出了问题跑去找客服咨询的,几乎全都是刚入门不太在行的开发者,客服接触到的当然是被筛选过的一群客户。动手能力强一点、经验丰富一点的,根本用不着找客服帮忙,所以以客服身份把自己接触到的客户作为样本来评估整个行业的水平的话,就没法看了。

而我右边转发的两个人,一个是小米的工程师,一个是百度的工程师,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段话里的严重逻辑问题,跟着讽刺了一波码农。我的话也只点到为止,不揣测别人的动机,原博后来在我下面留言认同我的观点,这也可能是他删微博的原因。单就这么一段话来说,如果遇到喜欢喷人的,又可以来一场所谓的打脸和骂战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常见思维误区在现实中、网络上层出不穷,不详细说,后面会再提到。这本书适合常带身边,不定期翻一翻看自己有没有踩到思维上的坑。需要注意的是,踩坑很正常,而且所有人都无法完全避免,只能尽可能降低概率,同时,寻找自己的错误做到高效的自省,也并不容易。

书里提到的一些解释也很有意思(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许多误区可能是从人类文明开始就流传下来的,比如从众心理:在远古时期,大家一起出门到森林里打猎,突然你发现自己的伙伴都在往回跑,你怎么办,要不要立马跟着跑?唔,没有跟着跑的人,都被野兽吃掉了,换个角度说,我们现存的人类,基因里就刻着「从众」,否则活不下来。至于从众是对是错,在森林里反正可以事后再说,没有啥坏的影响,但现在社会不一样了,你不从众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所以要注意纠正。这么一想,是不是压力小了很多,毕竟这些误区与生俱来,人人都有。

过度自信和优越感

不管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你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高估自己。

借用知乎上的一些观点:在社交中,他人给予我们的正向反馈通常远多于负向反馈,我们也更愿意记住正向反馈。这会让你产生优越感,优越感对生活有必要,但这玩意不太好把控。不用别人知道的优越感是有益的,可以让你心态平和,不花时间精力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需要别人认可的优越感是不幸的,这本质上是在消费别人的不开心。因为一旦你要证明自己相对别人的优越感,就变相在证明「别人不如我好」,你破坏了旁人的骄傲。

简单地说,大家都过于看得起自己了。从而你很容易看到一些现象: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就要留一句「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你也有」,好像只有他的观点是可取的,跟他不一样的都是笨蛋;看到不喜欢的言论取消关注的时候还要来一句「果取关」,好像他的关注对别人来说很重要一样;跑到别人的微博下瞎扯淡被拉出来怼了之后又要说「你一个大V怎么能这么挂人?还一堆脑残粉跟着起哄」,好像他能教大V做人的同时其他人都没资格教他做人。

纯银曾经提过一个观点,社会上常见的圈子都是由5%精英,15%聪明人,30%普通人,50%笨蛋组成。有人对这个比例表示不赞同,认为80%笨蛋更准确。这话说起来挺高傲的,乍一看充满优越感,实际上表达的并不是那个意思。即使是50%的笨蛋,也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属于那二分之一。笨蛋这么多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严重、不努力的人太多。天天只会岁月静好,没有深度思考能力,又过度自信,被人当做笨蛋并不冤枉,这样的人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有几斤几两。

我曾经在知乎回答过一个关于要不要在开启对话前问「在吗」的问题,里面核心的思路是,你作为主动打扰别人寻求他人帮助的一方,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优先考虑对方是否愉快。而在微博上,你作为关注别人成为别人粉丝获取内容的一方也是类似,你可以评价、讨论、反对别人微博的内容,但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的微博应该发什么、不能发什么,更没有必要来句果取关恶心别人,这世界上在乎你取没取关的可能只有你自己一个人。

另一种更容易遇到的是一种「廉价的优越感」,跟「刷存在感」很像。比如在 V2EX 上常见的:
有人提问 QQ/微信 某个功能点的使用问题,几乎一定会有人回帖「不用 QQ 好多年」「从来不用微信这种东西」。且不说这事值不值得骄傲,你跑到人家一个提问帖下面回复这么一句话完全没有什么意义,还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类似还有腾讯只会抄袭啦,罗永浩是傻逼啦,谁买锤子手机谁脑残啦,国产软件能不用就不用啦。这类人喜欢用一句话否定一个人一个产品一个公司或者一些现象,但仅仅是一句话总结,没有前因后果没有逻辑陈述,到处嚷嚷,碰到相关话题不管恰不恰当先回复了再说,他们以为自己在表达观点,其实只是在制造垃圾信息。

母校情节与小粉红

母校情节指的是维护自己有关的、亲近的人或集体时,表现出的强烈情绪和无脑言论。反正你说我学校/家乡/圈子 不好就是在变相贬低我,我就要想办法骂回去,至于你说得对不对我不管。思路如下图:

喷点

小粉红和母校情节有点像,从护校上升到了护国,但从我的理解上说,小粉红的本质是缺乏见识。国内舆论管控太严,很多新闻事件和观点都无法传达到大众层面,宣传部门又热衷于搞这一套,于是真的就培养出所谓的爱国青年来,他们看不明白一个政策的目的和可能后果,喜欢炫耀国力,认为排挤公知是政治正确,甚至有好战倾向。这个国家和政党当然有做得很好的地方,但现在处在变革期,矛盾和问题显然更多,需要有内外的压力去暴露问题推动解决。国内现在的繁荣局面来之不易,喜欢「虽远必诛」「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盛世如你所愿」「外交部喷人好帅」的人,几乎不会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出什么贡献,他们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更做不到社会事件的深度思考。他们认为爱国的对立面就是叛国,认为中国人一定、必须要爱中国,认为爱国就要爱政党。

这两类人都热衷于维护自己所在群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释放热情的渠道,又被成长环境带来了自卑心理,一旦有人破坏了他内心少得可怜的归属感,他便会气急败坏地抵触。

一个人的归属感和自信只能来自自己的母校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国家等一系列外部集体而不是自身的经历和内涵的话,活得也挺艰辛的。

网络暴力也就那么回事

前些日子我收到这么个微博私信:

私信

我与对方素不相识,想了一会儿,猜到了被骂的原因,不过是在这之前的两天我转发了一条微博讨论一些锤黑、罗黑的心理,而对方作为一个热衷于「点艹情怀蛆」的人就顺着过来问候我一下。我转发的内容其实完全只是讨论了一个现象,本身没有表露出任何对老罗、锤子的偏好,当然了,在这类人眼里,你不黑锤子就是有罪。

这种莫名其妙的无差别攻击算还好,嘴上占些便宜,不理他就过去了,我曾经还遇到过有人问我住址,说要来砍我,而原因只是我反对了他的观点;以前还有个朋友持续遭受到匿名辱骂长达两年,仅仅是因为对方看不惯他的为人。总是遭遇到这些事情,一方面让我佩服这类人坚持不懈地恶心人的毅力,另一方面让我有些害怕,原来身边存在着这么多坚定不移地输出暴力、恐吓、报复、愤怒的人,庆幸这是一个严格控枪的国家。

我又想起了两年前吴佳琳和韩红的事。那次事件本质上是被某节目组故意利用炒作出来的,但对于义愤填膺的喷子们来说,当然首先要把情绪发泄到当事人身上,随意截个图感受一下:

评论截图

当第一波舆论过来的时候,我非常担心琳琳是否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毕竟像我这种整天在负面环境里游荡,心大脸皮厚的人只是少数。私下聊天时我试探性问了一下她,发现情况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过了几个月,一群段子手又把这事翻出来,带来了第二波攻击。但我看到她在微博上晒出《愤青》的歌词的时候,知道她已经走出来,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听一下这首歌:《愤青》,歌词挺有意思,只是仍然带有一点无奈的感觉。

现在回过头看整件事:吴佳琳没有做错什么,如果一定要说责任,那就是太轻信节目组的安排进了圈套;节目组是最贱的一方,篡改歌名,故意剪辑,给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谎言」,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网络热点,还能全身而退;而那群喷子,从始至终都在被当成棋子利用,代表着正义挺着胸膛扛着大旗站在道德高点上,丝毫不觉得冷,不太忍心说他们做错了什么。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即使你在持续做正确的事,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也是你难以想象的。因为这世界上除了普通人和好人,还有人坏有人蠢,坏人为了一些无聊的目的制造恶意,并利用蠢人放大恶意,你对此毫无办法。

我觉得每个人都值得去遭受一次全面的网络暴力,我也曾不止一次对别人说过,如果你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公众面前却害怕被骂,那仅仅是因为你还没有被骂够,多骂骂就好了。当你处在风暴中央时,你很容易看清缠绕在自己身边不断聒噪的都是些什么货色。如果真的遭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要你确信自己没做错什么,就尽可能地向外传达你的想法和公众未知的真相,抹平信息不对称。这时候一定也会有人认为你在公关在欺骗,没关系,他们有这样想的自由,更有愚蠢和片面的自由。

对程序员群体的失望

我以前认为 IT 从业者因为职业原因,更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整合、逻辑分析,发表出来的言论应该是更有意思更接近本质的。然而深入观察后发现,能很好的理解到网络社区发言的意义,遵守发帖礼仪,致力于讨论事情而非刷优越感的人,仍然是一小部分。盲目自信,主观问题上不接受不同观点,热衷打脸,喜欢教人做人,在这个群体里也很常见,只是整体涵养较高,不容易飙脏话,在其他方面与非程序员群众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没有质的差别:大多数人善良、平庸,少数人老练、高冷,一部分人暴力、自我。所以看到纯银说50%笨蛋的观点我没有丝毫的质疑。更为重要的是,第一种人不太愿意发声,第二种人不屑于发声,声音最大的是第三种人代表的群体。另外,这个行业里还存在不少人期望成功者倒霉,的确很 ugly 的心态。

中国逻辑

「中国逻辑」一词最早出自韩寒笔下。逻辑世界的天敌——“中国逻辑”一文里有更多的讨论。这篇文章里面第一段话就说了一个沉重的事实:「他感慨教育之难,尤其是教化初入校门、被教科书的意识形态阴影长期禁锢了头脑、思维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大学生。他需要破解的难题,不是事实之争,而是观念之争」。中国逻辑嘲讽的是国人一贯不讲理不尊重逻辑的心态,这种不讲理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被纠正,反而渗透进教育体制去持续影响后代。这个话题此处不多讨论。

文章中提到的另一个点是「易中天先生曾将中国逻辑归为三点: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我搜了一圈出处,应该是南方周末对易中天的一次采访总提到的。这三点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总结了国人在不讲道理这件事上的具体行为,不能包含所有但很缜密。回顾一下我们常在微博看到的那些话:

  • 你一个大V说话就这态度吗?欺负一个小人物有意思吗?(真相怎样不重要,你态度不行我就要骂)
  • 你想红想疯了吧,什么事都要蹭热点。(你说的事情批评的人对不对我不管)
  • 你凭什么黑我们丽江?不喜欢就滚远远的别来。

是不是觉得能瞬间 get 到重点了?

无聊是因为没有新鲜感了

丽江因为打人的事出名了,一定会有人出来说丽江人不都是这样,一定会有人说不喜欢别来。

动物园老虎杀人了,一定会有人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就算逃票罪不至死,何必过分指责。

你说国内某政策真恶心,一定会有人说有本事去你的美爹那。

你说某明星演技不行,某电影不好看,一定会有人说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话,你行你上。

你质疑一个政治正确的观点,一定会有人说你是水军出来洗地。

你说你不爱国,一定会有人说你是卖国贼,你说没有爱国的义务,一定会有人说你不配当中国人。

你说女生单独出门最好别衣着暴露,降低被盯上的风险,要把任何身边的男性都视作潜在强奸犯提防,一定会有人说你直男癌,不去指责强奸犯却对女性提要求。

一个口腔科医生说要定期洗牙保持口腔健康,一定会有人教育他「我妈妈说经常洗牙对牙齿不好」。

一个妇产学女博士怀孕期间参加晨跑,一定会有人指导她怎么做孕期保养。

翻来覆去都是这么些思路,发一条微博看一个新闻立马能猜到大家会有什么反应,那么这事就没有意思和乐趣了。大家都习惯性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下意识维护自己那渺小的尊严和优越感,在网络上对陌生人释放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凭着道听途说的知识在一无所知的领域发表信誓旦旦的观点」。自己不喜欢或看不惯的人被攻击时又无条件地相信发起攻击的人,为了反对信息源而故意反对明明正确的信息,在智力上自我矮化。至于事实和逻辑,都可以不顾。

思维上的懒惰是所有懒惰里最糟糕的。

思考这些事情的意义

寻找他人的愚蠢和缺陷并不是为了制造一种「我很安全」的优越感,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我也可能做出这样事说出这样的话。

尽量不要试图在网络上说服别人

  1. 你几乎没有义务和责任去改变别人已有的观点。
  2. 改变了对方的观点对自己几乎没有好处。
  3. 许多人在开口前已经预设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地为自己预设的观点服务,他们带着结论过来,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非探寻什么是正确。说服这样的人可能性极其渺茫。
  4. 带有良性探讨目的的人特征非常鲜明,和此类人更多的是交流而非说服,没可能撕逼。

如何好好说话

微博上的梁欢总结得比我更细致全面,直接引用了。梁欢也是为数不多即使撕逼也能保持风度的人,很酷:

好好说话